五言律詩大全500首(評點賞析)
admin
望月懷遠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茫茫的海上升起一輪明月,此時你我都在天涯共相望。
有情之人都怨恨月夜漫長,整夜里不眠而把親人懷想。
吹滅蠟燭憐愛這滿屋月光,我披衣徘徊深感夜露寒涼。
不能把美好的月色捧送你,只望能夠與你相見在夢鄉。
這是一首月夜懷人之作,描寫明月夜相思的情景,抒寫詩人懷念親友的深情,情深意永,細膩入微,歷來被人傳誦。需要說明的是,詩中的“相思”、“佳期”等指懷念人世間常有的感情,不能狹隘地理解為愛情。
詩的首聯高華渾融,“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為千古佳句,意境雄渾豁達。第一句“一望無際的大海上升起一輪明月”,此是寫景,第二句則是因景生情,“令人想起了遠隔千山萬水的親朋好友,此時此刻他們也與我觀賞著同一輪明月”。這兩句詩與謝莊《月賦》中“美人邁兮音塵絕,隔千里兮共明月”的句子有異曲同工之妙,只是更顯得自然流暢、不事雕琢,意境也就更加恢弘。第一句寫“望月”,第二句寫“懷遠”,兩句均緊扣詩題,但看上去卻不著痕跡。
頷聯直抒胸臆,表達詩人對遠方友人的殷切思念。“情人”,可指多情的人、有懷遠情思的人,此處是詩人自稱;“遙夜”指長夜;“竟夕”意為通宵。詩人想念遠方好友,竟至于通宵不眠,還因此埋怨起夜太漫長。本詩是一首五言律詩,律詩嚴格要求頷聯和頸聯的對仗。這一聯是流水對,渾然天成,頗具美感。
頸聯緊承頷聯,詳細描述了詩人難以入眠的情形,生動形象,很是傳神。“憐”,意為愛憐、憐惜;“滋”,打濕之意。第五句寫詩人在房間徘徊,熄滅蠟燭后見到地上鋪滿銀色的月光,不禁生出愛憐之意;第六句寫夜色深沉,詩人獨自在庭院流連,感覺到露水打濕了披著的衣裳。本聯對仗工整,細致入微。
尾聯進一步表達了詩人對友人的深情厚誼。“不堪”,指不能;“盈手”,滿手之意;“佳期”,指重聚之日。這兩句詩意為:我無法手捧月光送給千里相隔的親友,只盼望在夢中與你們相會。此處化用陸機《擬明月何皎皎》中“照之有余輝,攬之不盈手”一句的詩意,加以升華,表達出了纏綿不絕的情思。
全詩描寫層層深入不紊,語言明快鏗鏘,意境清新,寄興深遠,細細品味,甚是動人。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雄偉長安城由三秦之地拱衛,遙望五津只見一片風煙迷蒙。
和你離別心中懷著無限情意,因為我們同是在宦海中浮沉。
只要在世上還有你這個知己,就是遠隔天涯也像近在比鄰。
絕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時,像小兒女那樣悲傷淚濕佩巾。
這是王勃在長安送別一位到蜀地任縣令的杜姓朋友時所作的抒情詩,為贈別名篇。眾所周知,人們在同親朋好友告別時,總會戀戀不舍,傷心難過,也會說一些祝福勉勵的話,比如一路順風、望自珍重等等,有時還會作出“兒女之態”,潸然淚下。這都是人之常情,無可厚非。然而,詩歌是一門藝術,如果一首詩寫了這樣的內容,就會有落入俗套之嫌,難成佳作。而王勃無愧于“詩杰”的美譽,他的這首贈別詩別具一格,以最為樸實無華的語言,向世人展現了其積極向上的精神和對朋友真摯深厚的情感,境界高遠,感人至深。其中,“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為千古名句,意思是說,只要把朋友真正地放在心里,哪怕他遠在天涯,也感覺他就在身邊。杜少府,名不詳。少府,即縣尉。唐代官制,每縣有縣令、縣尉,令稱“明府”,尉稱“少府”。之任,赴任。本詩一題作《杜少府之任蜀川》。唐初本無“蜀州”,垂拱二年(686年)始置蜀州,時王勃已死。蜀州,泛指蜀地。
詩的首聯寫景,對仗工穩,氣象壯闊,生動地寫出了送別時的環境。當時詩人在長安做官,他要送好友杜少府赴蜀地任職。兩人一同出長安城,來到分手之處,心中有千言萬語,卻無從說起。詩人只好借瀏覽周圍的景致來克制自己的情緒。“城闕輔三秦”,寫長安的城垣、宮闕被廣闊無邊的三秦大地所“輔”(護衛),氣勢恢弘;“風煙望五津”,“五津”指岷江的五大渡口,泛指川西岷江流域,句意為自長安遙望蜀川,視線被茫茫的風煙所阻隔,什么都難以分辨。句中離情初露,為下文奠定了基礎。秦地和蜀地萬里相隔,詩人用一個“望”字就將兩地巧妙地聯系起來,實在是妙筆。另外,“風煙”二字也暗示出路途遙遠,行路艱難,表達了詩人對朋友的關切。
首聯對仗工整,為了避免板滯,頷聯以散調承之,文情跌宕。“與君離別意”承首聯寫惜別之感,詩人欲吐還吞。“同是宦游人”是詩人的寬慰之詞,指出了與朋友分別的必然性。正所謂千里搭長棚,天下無不散之筵席,朋友之間不管情誼多么深長,都不可能始終相聚,總有一天會因各種原因面臨別離。而對詩人和杜少府來說,分別的原因就是“同是宦游人”。兩人都是朝廷命官,都要遵守王命、忠于職守,命令一來,自然就要各奔東西。但是,不管距離多遠、分開多久,朋友間的深情厚誼是不會有所改變的,這就是詩人想表達的意思。
頸聯更近一步,奇峰突起。詩人一方面強調友誼的真誠與持久,另一方面也鼓勵友人樂觀地對待人生。這兩句詩含義綿長,是全詩的核心,展現出詩人的寬廣胸襟和遠大志向,也使兩人深厚的友情得以升華。人們稱惺惺相惜的朋友為“知己”,知己有時在身邊,有時卻在天南地北。然而不論空間的距離多遠,時間過去了多久,知己間的情誼是不可動搖的。同時,決不能狹隘地認定“知己”僅此一人:天下之大,到處都有與自己志同道合之人,也時時可能跟他們成為朋友。懷著這樣的認知送別友人就不會感到凄涼落寞,反而會產生一種奮發向上的心態,對前路充滿信心。從構思看,此聯很可能受了曹植《贈白馬王彪》“丈夫志四海,萬里猶比鄰;恩愛茍不虧,在遠分日親”的啟發。
尾聯緊接上聯,詩人不僅點明“送”的主題,而且繼續勸勉朋友:“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在歧路”,點出題面“送”字。歧路者,岔路也,古人送行,常至大路分岔處分手,所以往往把臨別稱為“臨歧”。詩人語重心長,力勸朋友在道別之時,千萬莫像孩童,悲傷難忍,淚水連連,甚至拿出手帕來擦眼淚,而是要充滿信心,樂觀積極地走向新的生活。
南朝大文豪江淹在《別賦》里列舉了各種各樣的離別,首句“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更是道出了無數人的心聲,唐人的許多贈別詩也都哀婉凄絕,令人悲傷得難以自制。但王勃的這首詩卻一洗兒女之態,以開闊的意境、積極的心態為贈別詩注入了新鮮的血液。本詩格調高妙、難以超越,實在不愧為千古佳作。
在獄詠蟬并序
我被囚在牢墻的西邊,這里是法官審理罪犯的地方,墻外有幾株老槐樹。這些古槐樹雖然還是活的,但也形同東晉名士殷仲文所說的枯樹,這就是我接受審問的所在,就像周朝召伯審理訴訟,讓囚犯等候判決的地方。每天到了晚間,秋蟬的鳴聲清遠悠揚,像是深沉的嘆息,比我過去曾聽到的蟬鳴更加凄切哀怨。難道是由于人的心境和過去不同,就以為蟬鳴比從前更悲哀嗎?唉呀!蟬的聲音足以感動人,蟬的操行和賢人相似。所以蟬身的高潔,具有君子達人的高尚情操;它脫去了皮,就像棄俗成仙的仙人靈姿。蟬在一定的季節里出現,合乎自然的規律,適應季節的變化,善于掌握出處進退的時機。蟬不因黑夜的到來就閉上眼睛,人也不能因世道的黑暗就視而不見;蟬的雙翼雖薄,但很皎潔,人也不能因為世俗看重富貴權勢而變易自己的節操。蟬在大樹上唱和輕柔回旋的風聲,音韻姿態出于自然;在秋天啜飲高處墜落的露珠,高潔品格怕人知曉。我迷失了道路,過著艱難憂慮的生活,遭受著囚禁。雖不哀傷,但怨恨自己還沒到秋天,卻像秋天搖落凋零樹木一樣的先衰了。聽到蟬叫聲使人感到生命的短促,從而懂得了雋不疑的母親聽到兒子平反冤獄的消息要特別高興的原因;好像見到蔡邕聽琴時螳螂抱影的情景,恐怕要遭殺害而不安。心中有感作本詩,贈送諸位知心朋友。因事物感發胸中之情,哀憐秋蟬的薄弱羽翼即將飄零;希望讓人知曉道理,憐憫蟬鳴的余聲即將寂寞。不是為了文辭華美,而是用來表達深沉憂思。
不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
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
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墻外的秋蟬一聲聲凄鳴,激起我獄中人滿懷愁。
怎能忍受秋蟬黑色頭影,來對我被誣人苦嘆悲吟。
霜露重蟬有翅也難飛進,風陣陣淹沒了蟬的叫聲。
沒有人相信我清高潔白,更有誰能代我表白冤情?
本詩是駱賓王在獄中所作,抒發了詩人被朝廷冷落,貶黜入獄后的悲憤心情。
首聯以蟬聲開篇,描寫秋末冬至,生命即將走到盡頭的蟬的凄涼鳴聲。聽到此音,身陷囹圄的詩人不禁感懷傷情。此聯對仗嚴謹,音律優美。頷聯“不堪”與“來對”相互呼應,詩人由蟬的現狀聯想到自己,表達了內心的傷感和對朝廷黑暗的憤懣。“白頭吟”是古時樂府佳作,描寫一名被愛人拋棄的女子的哀怨心情,表現了她對愛情專一的渴望。詩人以此自喻,表明自己屢次被貶,仕途坎坷,黑發漸漸斑白的凄涼現狀。詩人在獄中看到窗外的秋蟬仍是“玄鬢”,對比之下難免傷感。多年來,詩人為成就功業勞碌奔波,剛剛升任侍御史卻再次遭人陷害,抑郁之情油然而生。
頸聯看似說蟬,卻也是托物言己,把詩人多年來的坎坷經歷全然呈現。整句運用多處比喻,“露重”、“風多”即周遭事物的不盡如人意;“飛難進”是對詩人難以在官場有所作為的描寫;“響易沉”暗喻詩人的觀點看法受到打壓。結尾以一句設問點明,雖擁有蟬的高潔品質,但卻含冤入獄,詩人的怨憤躍然紙上。
整首詩流暢自然,比喻精妙,托物言志,寓意深遠,是詠物詩中的佳作。
和晉陵陸丞早春游望
獨有宦游人,偏驚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氣催黃鳥,晴光轉綠蘋。
忽聞歌古調,歸思欲沾襟。
唯有離開家鄉在外做官的人,才對季節變化感到特別驚心。
霞光從海面上擁出一輪紅日,江南大地柳葉翩翩梅花繽紛。
溫暖氣候催促黃鸝歡快鳴叫,和煦陽光哺育綠草欣欣向榮。
忽然聽到你吟哦的典雅詩作,思鄉回歸之情使我淚濕衣襟。
永昌元年(689年),詩人宦海沉浮近二十年,詩名大震,卻仍遠離京洛,在江陰當小官。早春時節,詩人與友人一起出游踏青,本是賞心樂事,詩人卻心情不悅,寫下本詩。這首詩是陸丞所作《早春游望》的和作,是山水詩中的杰作。詩人準確地把握住了早春時節物候的變化及客居他鄉游宦之人的心理感受。詩題中的“和”,指用詩應答。晉陵,即今江蘇常州,唐代屬江南東道毗陵郡。陸丞,詩人的友人,不詳其名,時在晉陵任縣丞。大約武則天永昌元年前后,杜審言在江陰縣任職,與陸某是同郡鄰縣的僚友。他們同游唱和,可能即在其時。陸某原唱已不可知。杜審言這首和詩是用原唱同題抒發自己宦游江南的感慨和歸思。詩人采用擬人手法,寫江南早春,歷歷如畫。全詩對仗工整,結構細密,字字錘煉;因物感興,即景生情。
詩一開篇,詩人點明自身的處境,既“宦游”且“獨”,可見詩人孤身一人遠離家鄉,進而指明這樣的人對季節的變化特別敏感,觸目驚心,容易產生思鄉之情。
中間二聯具體寫“驚新”,著重描寫江南早春景象。頷聯概寫早春晨景:日出之前,云蒸霞蔚,五彩繽紛,曙色似乎是云霞從海中帶出的;春歸大地,紅梅吐艷,綠柳催芽,似乎春天是梅柳從江南渡過來的。這兩句將“云霞”與“曙”、“梅柳”與“春”的關系倒置,構思獨特,精警洗練,成為千古名句。頸聯進一步描寫了早春的景物,黃鳥啼鳴,浮萍飄綠,聲色相間,凸顯春色。
尾聯“忽聞”突轉,點出詩人的早春游望之詩作,進而勾起自身觸景之情。“歸思欲沾襟”響應首聯“偏驚物候新”,前后呼應,點明思歸和道出詩人傷春的本意。
詩人通過描寫異地季節的變化,抒發了在外做官的感慨與思鄉的情緒。全詩語言生動,對仗工整,結構細密,因物感興,即景生情。
題大庾嶺北驛
陽月南飛雁,傳聞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何日復歸來。
江靜潮初落,林昏瘴不開。
明朝望鄉處,應見隴頭梅。
陰歷十月大雁開始南飛,據說飛到大庾嶺就折回。
我行程未止仍遠涉嶺南,不知何日才能遇赦歸來?
潮水退后江面泛著漣漪,深林昏暗瘴氣濃重不散。
來日我向北遙望故鄉地,應能看到山頭初放紅梅。
這是詩人被流放時途經大庾嶺,寫在嶺北驛的一首五律。全詩通過描寫詩人途中所見景物,借景抒情,抒發了詩人對官場坎坷的慨嘆和對家鄉的思念。大庾嶺在今江西大庾,嶺上多生梅花,又名梅嶺。古人認為此嶺是南北的分界線,因此就有了“北雁南歸不過嶺”的傳說。本來,在武后、中宗兩朝,宋之問頗得寵幸,睿宗執政后,他卻成了謫罪之人,被發配嶺南。人生急轉直下,他心中的痛苦哀傷自然可以想見。
詩人途經大庾嶺時,眼望蒼茫山色,雁飛長空,想到明日就要過嶺,與中原阻隔開來,倍感失意,思鄉之情涌上心頭,悲切之音脫口而出:農歷十月,大雁南飛至此而北回,而我卻要繼續翻山越嶺,去到那荒遠的瘴癘之鄉,不知何時才能重過大庾嶺,返還故鄉。詩人用比興手法,由雁及人,兩兩對照,將憂傷、哀怨、思念、向往等復雜心情表現得深切感人。
后四句寫景抒情,以景襯情,情景交融。黃昏來臨,江潮初落,水面平靜,瘴氣繚繞,而詩人卻心潮澎湃:山林四合,瘴氣縈繞,故鄉何在?望眼欲穿,前程何往?明晨踏上嶺頭時,再望一望故鄉吧!雖然見不到她的蹤影,但嶺上盛開的梅花該是可以見到的!詩人的悲苦和鄉思展露無遺。五六兩句寫景接上二句的抒情,轉承得實在好,以景襯情,渲染了凄涼孤寂的氣氛,烘托出詩人悲苦的心情。這種寫法使抒情又推進一層,使詩中情感更加深刻細膩、強烈具體。最后兩句,詩人沒有接續上文去寫實景,而是拓開一筆,寫了想象,虛擬一段情景來關合全詩。這樣寫不但深化了主題,而且使情韻愈加醇厚,使詩句飽含悠然不盡之意,令人神馳遐想。
全詩寫“愁”,雖未著一“愁”字,卻寫得愁緒滿懷,凄惻纏綿,情真意切,動人心弦。這與詩人別具匠心地布景言情、以景襯情、情景融合、傳情達意,是分不開的。
雜詩
聞道黃龍戍,頻年不解兵。
可憐閨里月,長在漢家營。
少婦今春意,良人昨夜情。
誰能將旗鼓,一為取龍城。
聽說那戍守在黃龍城的駐軍,連年地進行戰爭總是不撤兵。
可憐這深閨少婦仰望的明月,還長年照耀著塞外漢家兵營。
今宵閨中少婦望月懷念丈夫,昨夜征人也在望月思念親人。
有誰能夠高擎戰旗擂起戰鼓,一舉平定敵寇攻下他大本營。
“雜詩”是魏晉以來常見的一種“無題”抒情詩,內容多為離別之恨、相思之苦、征戍之怨。本詩通過兒女之情寫征戌之苦,在反戰情緒中,寄托了詩人用武力維護邊境和平的理想,是初唐五言律詩中的名篇。詩人從閨中思婦的角度,描述了她對遠征丈夫的深深思念之情,表達了百姓厭惡戰爭,渴望和平的情緒。除了對戰爭頻繁的哀怨之外,詩人還表達了對良將的期盼之情,希望良將盡快出現早日結束戰爭,也暗暗吐露了對邊將無能的譴責。
首聯敘事,詩人用平易的語言娓娓道來,于平靜中見不平:邊境要塞,戰火連年。人戍“黃龍”,遠別鄉土;戰火“頻年”不息,生死難測,怎能不讓人嗟嘆呢?
頷聯借月抒懷。詩人選擇了月亮,寫思婦、征夫的相思之苦。思婦在閨,征夫在營,同在月華照耀之下,卻不能同賞。在思婦眼里,明月是他們夫妻心心相印的象征,但這眼前的月亮卻再也不如往昔那樣明亮,因為往昔的明月早已離開深閨,隨丈夫遠去漢家營了。而“可憐”和“長照”兩個詞,則準確地表現出此時他們相思的痛苦,既包含著遺憾,也承載著無奈。年年夜夜,他們只能對月垂淚。此聯看似寫月,卻字字含情,內涵豐富,清新別致。
抒寫至此,詩人意猶未盡。因此,頸聯緊承上聯進一步抒寫離思。“少婦”對“良人”,“今春意”對“昨夜情”。對仗工整,互文見意。四季之中最撩人情思的無過于春,而今春虛度,思婦怎能不惆悵!漫漫長夜最為牽愁惹恨,那昨夜夫妻惜別的情景,仿佛就在征夫的眼前。
尾聯抒寫出了思婦與征夫的共同愿望:希望能有良將率眾克敵制勝,結束他們長期分離的痛苦。詩以問句的形式,照應了首聯“頻年不解兵”的問題,也隱含著詩人對邊關將領無能的譴責。
題破山寺后禪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萬籟此俱寂,但余鐘磬音。
大清早進入了古老寺院里,旭日初升映照著山上樹林。
竹林掩映小路通向幽深處,禪房前后花木繁茂又繽紛。
山光明媚使飛鳥更加歡悅,潭水清澈也令人爽神凈心。
此時此刻萬物都沉默寂靜,只留下了敲鐘擊磬的聲音。
本詩是一首題壁詩,借寫破山寺后禪院幽靜的晨景,展現了禪寺的空靈幽深、大自然的清新靜謐,抒寫了詩人恬淡閑適的心境。本詩文筆自然,構思巧妙,意境悠遠,神韻獨特,屬于盛唐山水詩中極具個性的名作。詩題中的“破山寺”,即興福寺,在今江蘇常熟虞山北麓。“后禪院”則指僧人居住的地方。
詩的首聯簡潔而清晰地描摹出了清晨時后禪院的景色:初升太陽的金光遍灑寺院,使寺院變得亮麗明艷;高聳入空的山林也充分沐浴著陽光,顯得愈發蒼翠碧綠,令人心神蕩漾。一個“入”字,寫出了古寺之幽深,“照”字又將旭日東升時禪院生機盎然的景色描繪得真切動人,流露出詩人欣喜愉悅的情緒。本聯描繪了后禪院的遠景,為下文刻畫近景作了鋪墊。
頷聯“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實為神來之筆,令人拍案叫絕。高林之下,翠竹從中,一條曲折小徑綿延深入遠處,竹影搖曳,小徑深幽;繁花深處,禪房一角的挑檐隱約可見。如此幽靜深僻之所,只有高僧堪與匹配。在詩人眼中,竹徑、禪房、花木乃是渾然天成,不可分割。該聯既點題,又顯意,歷來為后人所嘆賞。
頸聯兩句對仗工整,自然精巧。一個“悅”字,雕琢了“山光”,寫活了“鳥性”:鳥竟然如人一般,欣賞“山光”、贊嘆“山光”;一個“空”字,予“潭影”以靈性,賜“人心”以解脫之法:看那潭影幽深空洞,怡然自得,人心不也該似這般無欲無求,方能自得其樂嗎?
尾聯巧妙地將全詩化為一曲優雅的樂章:萬籟俱寂,只有鐘磬受到長長一擊后留下的裊裊余音,與日光相融,與紫煙糾纏,猶如梵音入詩人之耳。此音掃除世間污塵,久久蕩漾在詩人的心間。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下,行舟綠水前。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一條彎曲道路展現在青山下,山前綠水上蕩漾著一只小船。
潮水漫漲兩岸顯得更加寬闊,風向正順桅桿上高懸著孤帆。
殘夜未消紅日已從海上升起,舊年將盡江南早有春天氣息。
寫好書信如何才能傳到家鄉?只有請托歸雁帶到洛陽那邊。
本詩是詩人旅途思鄉之作。詩人以準確精練的字詞描寫冬末春初時,他在北固山下遠眺所見到的壯麗之景,抒發了深深的思鄉之情。全詩寫景鮮明,風格壯美。詩題中的“次”是停歇的意思,此處指船停泊。“北固山”在今江蘇鎮江市北,三面臨江,地勢險固。
詩以對偶句開篇,自然工巧,令人耳目一新。詩人乘舟,沿著“客路”在“綠水”中前行,兩邊皆是茫茫青山。本聯先寫“客路”、后寫“行舟”,已在字里行間流露出詩人身在江南、懷念家鄉的羈旅之思,同時也與尾聯的“鄉書”、“歸雁”遙相呼應。
頷聯寫詩人江上行船,情景恢弘闊大。春潮暴漲,江水茫茫,詩人遠遠望去,江面似乎已經齊岸,極大地拓寬了行舟上面的人們的視野。“潮平兩岸闊”一句頗有氣勢,下句“風正一帆懸”則更顯精彩。“正”字兼有“順”、“和”二意。詩人以“風正”代“風順”,暗示了“風順”是無法保證“一帆懸”的,只有既是順風,又是和風之時,帆才能夠“懸”。
頸聯寫拂曉行船的情景。“日生殘夜”、“春入舊年”,都暗示了時光流逝,而且是匆匆忙忙、迫不及待,不禁令身在“客路”的詩人鄉思滿懷。詩人將“日”與“春”視為美好的新生事物,同時用“生”字和“入”字加以修飾,以擬人的手法使它們擁有了人的意念和思想。表面上看,詩人無意說理,但卻通過描寫這時序、節令,流露出一種自然的理趣:“海日”在“殘夜”初升,驅走了漫天黑暗;江邊已經露出“春意”,必將趕走嚴冬。該聯不僅寫景逼真,而且揭示了人生哲理,充滿了樂觀向上的情緒,締造出不容忽視的藝術效果,因此歷來為人所稱道。
尾聯緊承上聯而來,遙應首聯,寫詩人的淡淡鄉思。海日東升,春意萌動,詩人放舟綠水之上,繼續向青山之外駛去。這時,一群北歸的大雁掠過晴空。詩人想起了“雁足傳書”的故事,于是產生了“托雁傳書”的想法。
全詩用筆自然、情感真切,是難得的佳作。
寄左省杜拾遺
聯步趨丹陛,分曹限紫微。
曉隨天仗入,暮惹御香歸。
白發悲花落,青云羨鳥飛。
圣朝無闕事,自覺諫書稀。
上朝時齊步同登紅色臺階,分署辦公又和你相隔紫薇。
早上隨著天子的儀仗入朝,傍晚身染御爐的香氣回歸。
滿頭增白發悲嘆春花凋落,遙望青云萬里羨慕鳥高飛。
圣明的朝代大概沒有錯事,規諫皇帝的奏章日見稀微。
唐肅宗至德二年(757年),詩人由杜甫推薦而任右補闕。詩題中的“杜拾遺”,即杜甫。岑參與杜甫在唐肅宗至德二年至乾元元年初(757年—758年)同仕于朝:岑任右補闕,屬中書省,居右署;杜任左拾遺,屬門下省,居左署,故稱“左省”。岑、杜二人,既是同僚,又是詩友。本詩是岑贈杜之作,表露心跡,暗抒感慨。描寫了諫議官左拾遺的官場生活。詩人自傷遲暮,無法盡力,規勸別人繼續進取。全詩筆法隱晦,曲折地抒發了詩人內心之憂憤,詞藻艷麗,雍容華貴。
前兩聯寫二人同時上朝景象,以“丹陛”、“紫微”、“天仗”、“御香”渲染華貴環境。但揭開詩中這些華麗辭藻堆砌出來的“榮華顯貴”的帷幕,我們不難看出朝官生活的真實面目:空虛、無聊、死板、老套。朝官們每天煞有介事、誠惶誠恐地小跑入朝廷,看似興師動眾,卻辦不了什么大事,唯一的收獲就是沾染一點“御香”之氣而“歸”罷了。
頸聯,詩人直抒胸臆向老友吐露內心悲憤。一個“悲”字概括了詩人對朝官生活的態度和感受。詩人為大好年華浪費于“朝隨天仗入,暮惹御香歸”的無聊生活而悲。因此,詩人低頭見庭院落花而倍感神傷,抬頭睹高空飛鳥而頓生羨慕。尾聯是全詩的高潮。“圣朝無闕事”看似稱頌,實為反語。只有那昏庸的統治者,才會自以為“無闕事”,拒絕納諫,使身任“補闕”的詩人見“闕”不能“補”。一個“稀”字,反映出詩人對當時朝政的失望。
這首詩寓貶于褒,綿里藏針,用婉曲的反語來抒發詩人內心憂憤,有尋思不盡之妙。
贈孟浩然
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
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云。
醉月頻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我喜愛超然物外的孟浩然,你舉止風流瀟灑天下聞名。
年輕時你就鄙棄功名富貴,老來隱臥深山陪伴著松云。
對月暢飲常常是盡醉為歡,迷戀山花不愿意侍奉國君。
你的品格像高山難以仰攀,只有在此作揖向你表敬心。
本詩是李白游襄陽訪孟浩然后所作。李白與孟浩然的友誼是詩壇上的一段佳話。風流瀟灑的詩人性格,邈然超世的隱者之心,是兩位詩人成為知交的根本原因,而這首詩就是他們二人友誼的見證。全詩推崇孟浩然風雅瀟灑的品格。首聯點題,抒發了對孟浩然的欽慕之情;二、三兩聯描繪了孟浩然摒棄官職,白首歸隱,醉月中酒,迷花不仕的高雅形象;尾聯直接抒情,把孟氏的高雅比為高山巍峨峻拔,令人抑止。李白通過描寫孟浩然不慕名利自甘淡泊的清高品格,表達了真摯的崇敬之情,也流露出自身對隱逸生活的向往。
首聯點題,開門見山地表達了李白對孟浩然的欽敬仰慕之情。一個“愛”字為全詩奠定了基調,提綱挈領,總攝全詩。孟浩然比李白長十二歲,襟懷磊落,生性瀟灑,詩才出眾,李白仰慕不已,故以“夫子”相稱。
中間兩聯集中筆墨刻畫了這位儒雅悠閑的“孟夫子”形象。頷聯的“紅顏”對“白首”,概括了孟浩然漫長的人生旅程;“軒冕”對“松云”,分別象征著仕途與隱遁、富貴與淡泊。孟浩然寧棄仕途而取隱逸,棄達官之車馬華服而取隱士之松風白云,可見其高風亮節。
頷聯縱寫孟浩然的生平,而頸聯則橫寫他的隱居生活:皓月當空,他把酒臨風,醉臥花叢之中,流連忘返。頷聯用由反而正的寫法,即由棄而取;頸聯則自正及反,由隱居寫到不事君。正反縱橫,筆法靈活。
尾聯直接抒情,充分展示了孟浩然自甘淡泊、不慕名利的品格。孟浩然是李白仰望的高山,但這座山太巍峨了,因而李白有了“安可仰”的感嘆,只能在此向孟浩然純潔芳馨的品格拜揖。以“高山”喻對方,使對方的形象更加生動。
全詩語言自然古樸,詩情如行云流水般舒卷自如,表現出李白的率真個性。同時,詩歌采用抒情——描寫——抒情的方式,以一種舒展唱嘆的語調,表達了李白深切的敬慕之情。
渡荊門送別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出蜀過三峽遠渡到荊門山外,來到古時楚國故地縱情漫游。
山嶺隨著平原鋪展漸漸消失,江水在遼闊的原野滔滔奔流。
水中月影像天上飛來的明鏡,云霞變幻奇景結成海市蜃樓。
我始終憐愛來自故鄉的江水,它不舍萬里地送我乘舟漂流。
本詩是詩人出蜀東下所寫的告別故鄉的抒懷詩。開元十四年(726年),詩人滿懷“仗劍去國,辭親遠游”的情懷離開蜀地東下。本詩就是在旅途中寫的。從詩的內容上看,本詩應該是詩人在船里吟誦的,他與送行的人應該是同舟共發。本詩描寫了詩人路過荊門時所見的兩岸的瑰麗景色,表現了詩人壯闊的胸襟和奮發進取的精神。詩題中的荊門是山名,在今湖北宜都縣西北,在長江南岸,與北岸虎牙山相對。
首聯兩句說明了詩人遠游的目的地——楚國。詩人從水路走,乘船過巴渝,經三峽,一路奔向荊門之外。他主要是想去楚國故地的湖北、湖南游歷。當時,詩人坐在船上,一路上興致勃勃地觀賞著大江兩岸高聳入云的崇山峻嶺。
頷聯寫隨著船的前行,詩人眼中景色的變化。當船行駛到荊門一帶的時候,兩岸的崇山峻嶺突然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一馬平川的曠野平原。詩人一眼望去,江水奔涌,天地遼闊,詩人的視域頓時由狹窄變得開闊起來,心情也隨之變得更加暢快。“江入大荒流”中的“入”字用得既貼切又極有分量。隨著滾滾奔騰的江水,看著濺起的朵朵浪花,聽著“嘩嘩”的流水聲,詩人頓時煥發了青春的朝氣。這兩句的筆力可以和杜甫的“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相比,甚至可以看成是李白泛舟游歷,杜甫停船細觀。
接著,詩人采用移步換景的手法,不再寫山勢與流水了,而寫到了從不同角度觀察到的長江的近景和遠景。夜晚,江面好像從天上飛下來的一面鏡子,可以從中看到月亮的影子。白天,云彩瑰麗、變幻無窮,生成海市蜃樓一樣的奇異景色。詩人用云彩結成的海市蜃樓反襯天空的遼遠、江堤的廣闊,用水中的月亮襯托水面的平靜,對比效果突出。
尾聯寫鄉情。面對荊門附近的風光和流過家鄉的江水,詩人突然開始思念家鄉。但詩人不說自己思鄉,而是用“故鄉水流經萬里為他送行”的別致寫法,表達了自己的思鄉之情。
全詩結構層次分明,波瀾起伏;意象瑰麗,風格宏偉,意境高遠。尤其是第二聯兩句詩,更是寫得大氣非凡,體現了詩人開闊的胸襟,歷來為人稱頌。
送友人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巍峨的青山橫臥在北城之外,清澈的流水緊緊環繞著東城。
今天在此地你與我竟然分別,你要像孤零的蓬草萬里飄零。
浮云飄忽不定如同你的心意,落日遲遲猶如朋友惜別深情。
忍痛揮手告別你便從此離去,馬兒它不愿分離也蕭蕭長鳴。
這是一首情深意重,充滿了詩情畫意的送別詩,描寫了李白和朋友策馬辭別,依依不舍的情景。
首聯“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點明了告別地點。詩人將朋友送至城外,兩人并肩緩轡,不忍分別。遙望遠處,外城的北面橫亙著翠綠的山巒,波光蕩漾的流水環繞城東。在這兩句詩中,“青山”對“白水”,“北郭”對“東城”,首聯就寫出了對仗工整的對偶句。“青”、“白”相間,色彩鮮明。一個“橫”字將青山的靜姿勾勒得極其生動,而一個“繞”字則描繪出了白水的動態。詩人的筆墨瀟灑自如,為讀者呈現了一幅寥廓清晰的秀美圖畫。
頷聯“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此地一別,朋友就像那蓬草一樣隨風飄遠,不知飄到何處!這兩句詩有景又有情,情景交融,打動人心。表達了詩人對朋友四處漂泊的關懷之情。
尾聯兩句“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情意更加深厚。送君千里,終有一別。“揮手”,只是一個分別時的動作,至于內心究竟是什么樣的感受,詩人沒有直接表達出來,只寫了“蕭蕭班馬鳴”的情景。詩人化用古典詩句,用了一個“班”字,寫出了新意,將繾綣情誼表達出來,可以說是筆法精湛。
這首送別詩寫得新穎獨特,與眾不同。詩中翠綠的山巒,清澈的流水,火紅的落日,潔白的浮云,互相映襯,色彩絢麗。班馬長鳴,形象新鮮生動。自然美和人情美完美統一起來,可以說是氣韻靈動。本詩節奏明快,雖是離別詩,卻沒有一味表達傷感,而是在樂觀中讓讀者體味到詩人與朋友之間的真摯感情。這也是李白送別詩歷來為人稱道之處。
聽蜀僧濬彈琴
蜀僧抱綠綺,西下峨眉峰。
為我一揮手,如聽萬壑松。
客心洗流水,余響入霜鐘。
不覺碧山暮,秋云暗幾重。
蜀僧濬懷抱著一張綠綺琴,從西面的峨眉峰上下山來。
感謝他揮手為我彈奏一曲,像聽到萬山滾動松濤澎湃。
我的心靈就像被流水洗滌,余音繚繞和著鐘聲響天外。
不知不覺青山已披上暮色,高空中又布滿了重重霧靄。
本詩寫的是詩人聽蜀地一位和尚彈琴的情景,琴聲優美,引人入勝。題目中的蜀僧濬是四川的僧人,名濬。
首聯兩句“蜀僧抱綠綺,西下峨眉峰”是說彈琴的琴師來自四川峨眉山。此聯筆墨不多,卻把這位琴師寫得氣派十足,從中可以看出詩人十分傾慕琴師。同時,詩人生長在四川,對故鄉四川自然有一種獨特的感情。此聯點明琴師來自四川峨眉山,是詩人的老鄉,一方面表明詩人因此而對這位琴師很有好感,另一方面也吐露出詩人對故鄉的熱愛和懷念。
頷聯寫彈琴,詩人用“如聽萬壑松”來表現琴聲激越的氣勢,凸顯琴聲的不同凡響,使人真切地體會到琴聲的鏗鏘有力。
頸聯寫琴聲蕩滌胸懷,讓人聽罷心曠神怡,意猶未盡。“客心洗流水”一句化用了“高山流水”的典故。詩人通過含蓄自然的抒寫,既表現了琴聲如流水般順暢優美,又暗示出自己和琴師已經像知己一樣,對音樂有著共同的感悟和體會。“余響入霜鐘”寫琴聲漸漸飄向遠方,最后和日暮時分的鐘聲產生共鳴,暗示天色已晚。
尾聯“不覺碧山暮,秋云暗幾重”,詩人聽完蜀僧彈琴,環顧四周,發現青山不知何時開始已被一層暮色籠罩,灰暗的秋云密布滿天。不曾想時間真是飛逝�。〈寺摬粌H寫出琴師技藝的高超,讓聽琴人忘記了時間,同時也營造出一種曠達悠遠、韻味無窮的意境。
在整首詩中,詩人只用“萬壑松”來形容琴聲的鏗鏘有力,除此之外,沒有花費更多的筆墨來描摹琴聲。他將大量的筆墨落于“聽者聽琴的感受”以及“聽者與琴師感情的交流”上。
詩人落筆一氣呵成。全詩行云流水,通暢明朗。律詩講究音律、對仗,形式嚴格,但詩人的這首五律卻是清新、明快、自然,好像沒費一點力氣。這種“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自然美,遠勝過雕琢,更能打動人心。
夜泊牛渚懷古
牛渚西江夜,青天無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憶謝將軍。
余亦能高詠,斯人不可聞。
明朝掛帆席,楓葉落紛紛。
西江牛渚山的夜晚使人神往,蔚藍的天空中沒有一片烏云。
登上船仰望天空明亮的秋月,徒然地懷想起當年謝尚將軍。
我也能夠吟哦袁宏的詠史詩,可惜沒有那識賢的將軍傾聽。
明早我將掛起船帆離開牛渚,這里只有滿天楓葉飄落紛紛。
本詩為詩人夜泊牛渚有感而作。牛渚為晉代詩人袁宏與謝尚將軍相遇,得到謝尚重用的地方。詩人想到先人典故,為自己的懷才不遇而憂悶,因此寫下這首詠古懷今的名作,以抒發懷才不遇、知音難覓的傷感。全詩意境悲郁。詩題中的“牛渚”是山名,在今安徽省當涂縣西北,突出于江中。“懷古”,詩題下原有注:“此地即謝尚聞袁宏詠史處。”據《晉書》傳載,謝尚字仁祖,是官鎮西將軍。袁宏字彥伯,早年孤零貧窮。謝尚鎮守牛渚時,曾在秋夜微服泛舟江上,偶然聽到袁宏在運糧船上吟誦自己所寫的《詠史》詩。謝尚深為贊賞袁宏的才學,將他邀請到自己的船上,交談了一夜。袁宏由此名聲大振,后來成為東陽太守。
這首詩的首聯開門見山,點明“牛渚夜泊”,回應題目,并描繪牛渚夜景。詩人從大處落墨,描寫遼闊的天宇與浩渺的西江,二者在夜色中融為一體,越發顯得空闊藐遠。
頷聯由望月過渡到懷古。此情此景,詩人不由想起了謝尚泛江遇袁宏朗吟這一詩意的故事。但是,詩人并不就此落入“懷古”俗套,而是別有會心,從這樁歷史陳跡中發現了一種令人向往的美好關系:地位的懸殊、貴賤的懸隔,絲毫不能妨礙心靈的相通;對文學的愛好和對才能的尊重,可以打破身份地位的壁障。而這正是詩人在當時求而不得的。
頸聯由懷古回到現實。袁宏月夜遇知音,讓詩人想到了自己的遭遇。詩人不禁發出“余亦能高詠,斯人不可聞”的感慨。
末聯宕開寫景,詩人想象明朝掛帆遠去的情景,烘托了詩人不遇知音之凄涼寂寞。此聯寫景清新雋永而不粉飾抒情,豪爽豁達而不忸怩作態。
本詩詩意明朗、單純,語言清新、自然,寓情于景,以景結情,自有一種令人神遠的韻味。
春宿左省
花隱掖垣暮,啾啾棲鳥過。
星臨萬戶動,月傍九霄多。
不寢聽金鑰,因風想玉珂。
明朝有封事,數問夜如何。
花影暗淡宮墻內黃昏來到,回巢鳥鳴叫著從這里飛過。
群星照耀千門萬戶光閃爍,樓聳九霄得到月照特別多。
夜不能寢傾耳靜聽金鑰響,風吹鈴鐸好像朝拜響玉珂。
明天早晨要向君王上封事,怕誤了上朝數問時辰如何。
這首詩作于乾元元年(758年),描寫了詩人上封事前在門下省值夜時的心情,表現了他忠勤為國的思想。詩題中的“宿”,指值夜。“左省”,指左拾遺所屬的門下省,和中書省同為掌管機要的中央政府機構,因在殿廡之東,故稱“左省”。
詩的首聯描繪詩人開始值夜時“左省”的景色。詩人首先寫眼前的景物:夜幕降臨,光線越來越黯淡,詩人只能隱隱約約看見“左省”墻院里的花朵。這時,天空中回巢棲息的鳥兒鳴叫著飛過。在寫景的同時,詩人點明題旨:寫花、鳥都是為了點“春”;“花隱”的狀態和“棲鳥”的鳴聲是傍晚時的景致,是詩人值宿開始時的所見所聞,和題目中的“宿”相關聯;“掖垣”本意是“左掖”(即“左省”)的矮墻,這里指門下省交代值夜的所在地,扣“左省”之題。首聯兩句可謂字字點題,一絲不漏,很能見出詩人的匠心。
頷聯寫夜中之景。這兩句寫得非常精彩,對仗工整妥帖,描繪生動形象,不僅把星月映照下巍峨清麗的宮殿活畫出來,還寓含著帝居高遠的贊頌味道;可謂虛實結合,形神兼備,語意含蓄雙關。其中“動”字和“多”字用得極好,被前人稱為“句眼”,此聯因此境界全出。這兩句既寫景,又含情,在結構上則是由寫景到寫情的過渡。
頸聯描寫詩人夜中值宿時的情況。此聯本來是進一步貼詩題中的“宿”字,可是詩人反用“不寢”兩字,描寫自己值夜時睡不著覺時的心理活動。詩人另辟蹊徑,獨出機杼,顯得此聯詞意深蘊,筆法空靈。
尾聯交代了詩人“不寢”的原因,繼續寫詩人值夜時的心情。后句化用《詩經·小雅·庭燎》中的詩句:“夜如何其?夜未央。”用在這里非常貼切自然。而“數問”二字,更加重了詩人寢臥不安的程度。全詩至此戛然而止,韻味悠悠不絕。
詩的開頭兩聯寫景,后兩聯寫情。詩中時間漸進,變化自然,自暮至夜,再自夜至曉,自曉至明。全詩結構嚴謹而又靈活,敘述詳明而有變化,描寫真切而生動傳神,體現了杜甫律詩結構既嚴謹又靈動,詩意既明達又蘊藉的特點。